专注HP四巨头,原神考据厨
AO3: theblackboxes_yingchen
https://theblackboxes.github.io

影评/推荐【宾虚1959】

宾虚1959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同名长篇小说。是由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查尔顿·海斯特、休·格里夫斯、杰克·霍金斯主演的民族苦难历史片。该片讲述了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及其反抗罗马帝国压迫故事。 

该片获1960年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

1960年第32届奥斯卡,本片一共摘走了11项大奖,成为获得奥奖最多的影片,并保持这一纪录长达38年。

PS:剧透警告。


                                       一部关于“寻找”的人生史诗

                                                                         ——观《宾虚1959》有感

        人生就是一场“寻找”的征程,英雄的史诗就是个人的史诗,不论在哪个时代背景下都是如此。《宾虚1959》有幸带领我们睁开饱受现代浮华世界迷尘的双眼,逡巡历史的厚重画卷,在那浓墨重彩的古典笔调下旁观心灵的挣扎,体验肉体的苦痛,最终,窥视人生的真理。

        远在中古罗马,穿越层层的沙雾,炎热的天光,隔阂着东西方两极截然不同的文化,我却能感受到一种同样的人生旅途。我充满期待地打开银幕,而《宾虚1959》让我不曾失望。无论是宏大的布景,克制而又爆发的演技,还是那真实的细节,犹如古典壁画般瑰美的画面。

        也许它华而不实,也许它冗长拖沓,但在我看来,这两点值得诟病的缺点,却是构成了这部电影有如人生史诗的不可或缺的功能部分。若无华丽,那对古罗马胜景的雍容描绘,对主要人物外貌的精美雕饰,这部长篇的史诗又如何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如梦如幻旧时代的幻想与期待?又如何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紧紧抓握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将他们不知不觉拖入漫长的叙事节奏?又如何能够在阐发严肃主题的时候,以工笔精描的笔触,将本片的灵魂和精华上升至审美的高度?至于冗长,那确是人生这个主题的关键特性,而影片的冗长则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这难道不是它对主题的最高致敬?如此真实的描摹,《宾虚1959》的确担得起所谓史诗一称,因为但凡史诗都是冗长。若以娱乐片给予观众短暂的精神刺激的标准来评判它,那么未免短视,也不曾真正欣赏到这部影片的主题。

        华美,那是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应有想象,也是观众对于这部影片宏大世界背景的期待,影片并非纪录片,这种期待理应被满足则可以称为良好的精神食粮,至少我就吃得十分痛快。冗长,那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史诗,真实的哲理也蕴含在这种冗长的叙事节奏当中,生活不总是瞬间精彩反转的戏剧。更甚至,我对于影片中间跳过了主人公的大部分苦难的细节,那漫长四年苦难生活的细节,而感到略微遗憾……

        再说演员的演技。在我看来,两位男主堪称演技的担当,而女主因为戏份的原因无法用力发挥,实则有些可惜了。尤其是开头宾虚和梅瑟拉之间的情谊、对峙和争斗,这样的变化相当富有张力,然而可惜梅瑟拉到了后期这个形象却显得过于单薄了。对于宾虚的复仇归来,他表现得毫无亮点,就像是一个单纯将被主角打败的普通反派仇敌一样,而不曾拥有自己的心境变化了。但是最终梅瑟拉之死的那幕,却还算尚可,但全剧看完,我总觉得在这个角色身上缺失了点什么。也许是因为导演把他象征化为了古罗马的暴虐这一标志吧。但在人性方面,他尚且可以拥有自己的血肉才对,尤其是,这是一部人生的史诗,若是梅瑟拉的人生能够和宾虚相互映衬直至结尾,那么我想这部影片世界的深度将会更具丰富性。再有就是女主也是大大被削弱了形象的丰富度,而几乎完全化为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对于我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许更乐于看到男女主互为精神伴侣的那种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不过考虑到这部影片的宗教性主题,这点(女性的标准角色和象征意义)尚且可以理解。

        终于谈及主题。对于西方语境来说,也许宗教,也许善与恶,也许文化的变迁才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但是对于我这样生长在异域文化中并无高超鉴赏水平的大众观者来说,唯有一点是在这部影片中通融一体的——

        那就是“寻找”。

        寻找,为什么要寻找?因为失去,因为丢失。梅瑟拉对友谊的背叛,象征着宾虚过去美好生活的一去不复返。至始至终,宾虚都在试图找回他已失去的生活,而他的母亲和妹妹则是这生活、这种心灵的宁静的象征。复仇的怒火虽然是支撑着他展开这场“寻找”之征途的最大动力,但实则在他的内心,这种复仇怒火的终极指向其实却是心灵的宁静与归处。也因此,他没有被复仇所蒙蔽双眼。最触动我的一幕,是女主劝说宾虚不要去找梅瑟拉复仇的对白。注视深渊者,终成深渊本身,勇斗恶龙者,自成恶龙之一体。若是宾虚也以血腥的暴虐向梅瑟拉复仇,那么他不就也成为梅瑟拉无异了吗?然而他又为何能够回来?却是他的复仇怒焰始终在支撑着他,而这又使他陷入了一个可怕的两难境地之中——即,他所承受如此苦难,他所苦苦追寻如此之久,最终却在逼迫他不得不失去真正的自我。而那真正的自我,正是他所艰难寻求的内心平静之所!

        复仇驱使他在寻找的旅途中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走到能够举起复仇之剑、手刃仇敌的高处。但宾虚发现,那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不是为了复仇而复仇,复仇的本真是他想要夺回他曾经拥有的。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起初,他珍贵的平静生活被人夺走了;出于愤怒,他以仇恨之眼紧盯夺走之人;为了这仇恨,他克服艰难才回到家乡,然而命运不会允许一个人重复踏进同一条河流,物已是人已非,当被告知家人死亡的那一刻,宾虚发现他所失去的无法复返。可既然失去的无法复返,那么手刃夺走这一切的那人又有何益处?宾虚正是明白这一点,才未曾对梅瑟拉表露过任何杀意,就连他最高的愤怒与复仇,也不过是想在比赛中羞辱他的仇敌罢了。

        而当宾虚发现生活的苦难,并不因为仇敌的死亡而结束,他所失去的,他所苦苦想要寻回的(母亲与妹妹),却依然无从找回时,他终于迷惘了。苦难永无止境,苦难不可终结,既然选择暴虐面对如此境况无法获得心灵的宁静,那么他又该怎么办?这时候,给予他生存意志的神出现了。祂不光鼓励他走入生的苦难征途义无反顾(为赐主角下甘霖),祂也教会了他走入死的未知神秘心平气和。疾病是这世界苦难的一部分,也是死亡与无尽神秘的一部分,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穷知其中的奥秘,正如我们不可能知晓我们如同主人公般莫测的命运一样。因此面对这样的生活,面对这样的命运,面对这样永无止境的苦难,宾虚终于在祂面对死亡的平静中顿悟——爱,张开双手拥抱、接受这样的一切,那就是旅途的终点,那就是征途到了最后,循环的开始,因为生活永无止境,人生永无绝路。于是最后顿悟的宾虚便在神迹的帮助下找回了他的家人,即找回了他内心曾经的平静。他终于明了,原来旅途的开始就是结束,旅途的结束就是开始。生就是死的收束,死就是生的开始,正如祂的旨意,正如祂背负十字架般直面这人生循环的终极而无所畏惧,因为祂已全知。

        人生是一场“寻找”的旅途,每个人都是如同宾虚这样的英雄,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英雄史诗。兜兜转转,我们所寻找的一切都是空无一物,因为它们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心中、存在于我们循环往复的追寻之途中了。命运驱使我们踏上一段旅程,却以两头皆空,中间丰满作为报酬回应我们。如此循环永无止境,须得真正的智慧才能得以看破。而看破之人,也就无所谓会踏上新的旅程了,因为每一段旅程对他们来说都是相同的;而像我们这些未曾看破的芸芸众生,也就只能在不同的轮回当中,忍受苦难和心灵的躁动,而无法如祂那般获得绝对而长久的平静了。

        因此,宾虚的故事以此作为了结局。虽然这只是一段旅途、一段史诗,但却已经道破了千千万万相似人生旅途的模式和套路,甚至将答案也已经透过祂之言语透露给了我们这些凡人。如此作品,堪为经典。加之如此绝美的画面,亦是一种观影的愉悦。

        虽然我还要多嘴,最后的结尾和比赛的高潮两相比较起来,还是演绎得太过单薄了,以至于商业性取悦观众快感的部分太浓重,而阐发主题哲理的部分太平淡。除此关键缺点之外,亦有在主题的阐发上不够紧凑的嫌疑,但我想编剧已经尽力,毕竟要想将如此分枝繁杂、情节漫长的故事集中收束在同一个主题上,确实困难。

        人生漫漫,万千作品泥沙俱下,遇上《宾虚1959》实为幸事。在此强烈推荐有耐心感受这部长达四小时作品中那厚重哲思的朋友,细品此片。


                                                                        于二零二零年七月二日晚家中


另:对古代西方文化及其美学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此片,镜头绝美如同西方古典油画,观赏起来格外舒适。

没有耐心的同学可以跳到赛马车的高潮片段,那布景绝非特效,演员驾车也是真实的,狂野的力量之美简直叫人肾上腺素狂飙!不可错过!!!

以及,宾虚和梅瑟拉这对好基友兄弟的友谊演绎得非常出色,相当地触动人心,这里大大地点赞。另外,这部影片中的耶稣真的演绎出了那种神性的气质来,尤其是不露脸的这个处理方式,简直太妙了!

关于这部影片还有许多想要说的,可惜篇幅有限,时间有限,恐怕只能等到二刷三刷再写出来了。

评论
热度(14)

© 黑匣君_映辰 | Powered by LOFTER